原题:法律院系盲目扩招致恶果
台湾律师渐成“职场游民”
法治周末特约撰稿 钟厚涛
2013年12月26日,台湾律师公会全台联合会举办“流浪律师问题面面观”专题记者会,该会理事长林国明对外透露,目前台湾有执照但没有执业的“流浪律师”高达5800余人。
消息一经传出,岛内各界高度关注。“考选部长”董保城亲上火线,声称将会召集相关部门及时检讨。“教育部”也表示会重拳出击,对评监不佳的高校法律系所扣减招生名额。普通民众则纷纷猜想:作为昔日人人争抢的光鲜行业,律师为何会在一夜之间变成“职场游民”?
律师业今昔两重天
台湾“律师法”第一条规定:“律师以保障人权,实现社会正义以及促进民主法治为使命。”如此崇高的使命定位,自然也就催生出了台湾律师优越的社会地位以及与之相影随的让人羡慕的高薪收入和灿烂美好的政治前景。
作为能言善辩、匡扶正义的象征,律师在台湾向来都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特别是“律师法”修订后,律师的地位更是瞬间陡增,被誉为是“在野法曹”,形成了堪与法官、检察官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重要力量。何谓“在野法曹”?台湾前“司法院”秘书长范光群律师的解释是,“非政府机关的司法机关”或者说是“民间的司法机关”。也正是由于律师在台湾已经上升到了与“司法机关”齐平的高度,在过去的12年中,台湾律师节每次举办年度大会时,台湾“总统”都会亲自到场致辞。
台湾律师的收入也是让人叹为观止的。例如,台北律师公会章程第7章第29条明文规定,讨论案情每小时8000元以下(新台币,下同);调查证据每件5万元以下。据报道,台湾律师陈长文曾勇夺全台湾个人所得税年度冠军,上缴了高达7000万元的个税,由此可以猜想他背后的实际年薪会有多高。显然,律师绝对是台湾社会的高收入阶层,岛内一度也有人把律师行业戏称为“吸血鬼”行业。
此外,如果律师转行入仕,前途也是一片光明。例如,在台湾第一届“立法院”中,法律专业出身的“立委”高达21%,此后这一数字长期基本维持不变。过去民进党执政时,“总统”陈水扁、“副总统”吕秀莲、“行政院长”苏贞昌、谢长廷、“副院长”蔡英文等政治明星,都是台大法律系高材生。不但是民进党,国民党内法律专业出身的人才也是举不胜举,现任国民党主席、台湾“总统”马英九即是一个典型。
但岛内律师行业的昔日繁华难以掩盖今日的颓败。尽管曾经盛极一时,但现在的律师行业还能保持几分昔日的辉煌,不禁让人心怀疑虑。
在过去几十年的岁月中,台湾律师考试通过率始终都在超低位运转,在1989年以前的39年中,台湾只有782人获得律师资格,平均每年仅有20人能够通过考试,因而被认为是岛内“难度最高”的考试。当时的律师由于人数稀少,因而即使服务态度不佳,也能赚取丰厚利润。
为了打破律师寡头霸权的现象,降低接案价码,让平民百姓也能请得起律师,台湾当局推出了“广征律师”的改革方案。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各大院校法律专业盲目扩张、无序竞争。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台湾各大高校中的法律系所已经超过113个,每年法律系仅本科毕业生就高达3000余名。为了解决学生出路,“考试院”大幅提高律师录取比率。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律师人数在短时间内急剧猛增,光是台中地区,律师人数20年内就暴涨了6倍。
律师人数虽然急剧增长,但案件的数量却并未同步上升,这就必然会导致僧多粥少、一案难求的现象产生。而直接的后果则是台湾律师“香饽饽”地位不保,薪水大幅下滑。据台湾“劳委会”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律师已经跌出前20名高薪职业榜单,平均月薪从8.5万元下降到6万多元,是“三师”(会计师、医师、律师)中收入缩水最多的。
绚烂之极,终归平淡。律师社会地位的整体下移,让岛内许多律师事务所特别是中小型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感慨良多。以前可谓是门庭若市,律所内人来人往,案子应接不暇,现在却是门可罗雀,律所内冷冷清清,案子屈指可数。今昔对比,风光不再,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