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讯网撰稿 叶传龙
尽管中国为改善奥运期间的环境质量作出了不懈努力,尽管国际筹委会官员都认为参加奥运会戴口罩“没有必要”,但是, 8月4日,四名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在抵达北京时还是戴上了口罩。不过仅时隔一天,这些戴口罩来京的美国运动员就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并已经向北京奥组委递交了致歉信。(8月7日环球时报)
外国运动员担心个人身体健康可以理解,参加奥运会穿什么戴什么,只要不违反法律和有关禁忌,完全是个人自由,他人也无权干涉。但是,美国四名运动员在关键场合戴口罩,显然是受了西方少数媒体和组织负面宣传的影响,先入为主,戴了“有色眼镜”看中国,漠视主办国为奥运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是对东道主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其实,在筹办奥运会期间,北京为兑现承诺,采取了节能减排,机动车限行,部分相关产业停产、限产等具体措施,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各污染物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平均下降了20个百分点。但是奥运比赛城市的空气质量究竟如何,究竟需不需要戴口罩,还是应该让时间来检验,让事实来说话,让公众来评价。如果等到奥运会结束,四名“口罩运动员”对北京的空气质量有了切身体验,认为对身体并无影响,此时只要他们秉持公心,摒弃成见,就应该向北京道歉,向中国道歉,证明此前戴口罩来北京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时的道歉,就显得更有意义。
而让人遗憾的是,四名“口罩运动员”道歉来的略微早了些,无疑让人感觉到是受了外界压力。如果不道歉,会不会遭受奥组委的白眼和冷脸,在比赛中会不会被愤青的观众扔矿泉水瓶?在此心理支配下,为了在比赛中发挥正常水平,取得理想成绩,不得不息事宁人,道歉了事。不可否认,这样的道歉多少受到权力的影响,带有应付的性质,有被“强按头硬喝水”之嫌,其中并没有多少诚意,也体现不出一个大国的风范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