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将财税体制改革视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但财税体制改革却困难重重
预算法(修正案)因为涉及多方利益,一直处于博弈状态。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看来,预算法的修订过程中,有很多外界的因素,而人大在审批和监督环节的作用不实
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刘子阳
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吸引了各国政界、商界、学界人士参与,12月13日位于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的喜来登酒店也因此人满为患。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论坛上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绘制出了改革的蓝图,但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良好的制度才能有科学的决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财税体制改革提升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并赋予了“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
吴晓灵认为,财税改革是今后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她说:“在国家推动的‘五位一体’的改革中,经济改革是牵动力,在经济改革中财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基础,但是推进的难度很大。不仅涉及到经济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政治、文化。”
中国正处于一个经济和社会矛盾的交织期,医疗、社保、住房等矛盾突出,在吴晓灵看来这与现行的财税体制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财税体制的改革也直接影响到“跑部钱进”、“乱收费”等问题能否得到遏制。
在法治框架下博弈
外界将财税体制改革视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但当前中国财税改革面临的主要阻力则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啃下这块“硬骨头”绝非易事。
吴晓灵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益冲突是肯定存在的,关键是要在法治框架下进行博弈,时至今日光是靠文件、靠政策是不行的,很多问题在过去已经提到过,这么多年都没有得到落实。”
“只有将财政的重大原则列入法律,加强问责才能克服财税体制改革的障碍。”吴晓灵坦言,“在没有立法的情况下,文件发了很多,但不落实也没有办法,重大的事情必须要立法,这样才能够问责。法律禁止的事情你做了就是违法,而法律规定该做的事情不作为也属于违法。”
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吴晓灵认为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应当体现政府和市场的“换手”。
“是市场的事情就尽量让市场去做,特别是一些竞争行业的事情,财政就不要再去投资了。财政要做的是社会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是财政的职能,财政的改革决定了财政收入如何分配。”吴晓灵认为国家应该保障的是基本的方面,如果保障得太多,长此以往资源难以持续。
在税制改革方面,吴晓灵表示应该界定好税收的边界:“什么样的税收来调节什么样的经济关系,按照政府职能的需要来收税,不能想收多少收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