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鲜血液的匮乏和专业人才的奇缺是制约司法档案的发展又一因素
库区司法档案产生的土壤是法院,助其生根发芽的则是法院档案人员,队伍的整体质量是司法档案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纵观库区法院档案队伍,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劣势。一是平均年龄偏老化(图表2)。二中法院及辖区共有专职档案员21名,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干警仅占33%,51岁以上的则占到了38%。而占取33%的年轻干警中有绝大部分是在近3年招录的,队伍略显老态,更有部分干警更是以“养老”心态去管理档案,缺少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二是缺少专业档案人才。我国开设“档案专业”的大学屈指可数,而司法档案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据统计(图表3)辖区大专以上档案专业毕业的仅有5人,年龄全部在40岁以上,新招录的年轻干警均不是档案专业毕业,更多的干警则是从审判岗位上“退居二线”到档案部门。年龄和知识结构严重老化,新的档案管理思路带不进法院,给予年轻干警学习的知识更多是基于传统管理套路,思路打不开,创新就难以企及;三是专职档案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根据最高法院相关规定,干部配备按一万卷(件)档案设专职档案干部一人为基数,超过部分以每1.5万卷(件)增配一人的比例计算。按此规定,现二中法院及辖区共存档案91.9万卷,共需配备61名专职档案干警。以现任档案人员计算,每人承担的工作量相当于规定的3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法院档案部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案多人少”局面,日常事务占据工作人员大部分时间,疲于应付的工作状态更难以顾及创新和发展。
图表2
图表3
(四)、档案专项资金投入少,基层法院档案数字化工作进展缓慢
2009年起,重庆法院提出“建设信息化法院”构想,全市法院陆续开展审判信息化,办公网络化,档案数字化等系列改造工程。档案数字化作为重庆信息化法院建设的重要分支,是实现诉讼档案查阅电子化,借阅网络化,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契机。二中法院位于三峡库区,辖区地域广袤,群众和法官对档案利用要求也越来越高,09年底,二中法院及辖区陆续开展档案数字化工程,而因各地法院资金、设备投入比例差异,成效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档案数字化方式不一。现重庆法院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对档案数字化采取聘请专业扫描公司代扫(外包模式)和自身聘请人员扫描(自消模式)两种方式进行。外包模式效率高,人员专业但价格不菲;自消模式效率低,人员需培训但成本不高。以二中法院及辖区来看,仅二中院、云阳法院对档案实施统一外包扫描,其余法院均采取聘请人员自身消化模式,又因各家法院资金投入差异,进展亦各不相同。二是中院和基层法院数字化比例差距逐渐拉大,形成“头重脚轻”的局面。截止2012年11月,二中法院诉讼档案数字化达95%,而基层法院数字化超过30%的仅有奉节、云阳两家法院。中院带好了“头”,而基层法院由于资金、人员、设备等因素步伐缓慢,库区司法档案发展的统一协调性未能发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