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代教“黑户”让农村教育蒙羞
胡印斌
据媒体4月4日报道,因为“不在教师资格认定范围之内”,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716名县聘代课教师有可能成为“黑户”。3月17日,该县部分县聘教师在县政府门口罢课抗议。肃宁县有关部门回应称,已就这些教师的教师资格注册问题向省教育厅反映。下一步,县里将逐年提高现有代课教师的工资水平,并根据空编现状,有计划、分批次地招聘正式教师。
县聘代课教师们的罢课抗议,不过是一种无望的情绪表达而已,很难撼动坚硬的编制坚冰。大批代课教师的存在,暴露出时下农村教育难以摆脱的窘境。一方面,县里边事业单位人满为患,“不缺编”,甚至教师队伍本身也熙熙攘攘,成为当地财政支出的一大负担;而另一方面,人手奇缺也是长期存在的事实,往往是该开的课开不了,该派的教师派不下去,只好不断招聘代课教师,以填补实际工作需要。
不仅如此,在这些尚有医疗、养老、工伤保险等“三险”的县聘代课教师之外,还聘有为数不少的无三险、只发工资、随时可以被辞退的“乡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权益如何保障,也成为了地方的隐痛。
目前,在代课教师频频质疑政府、舆论广为关注的背景下,当地有关部门也在尝试通过提高工资待遇、以及分批次招聘正式教师的办法,逐步缓解对立情绪,但面对这样一个人数众多,且付出与在编教师同等劳动的群体,仅仅依靠拖延,甚至是敷衍的对策,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想真正摆脱不缺编却缺教师的窘境,还需要多方着力,辨证施治。
其一,应对事业单位的编制状况进行具体分析。比如,为何“不缺编”?这其中有没有在编却缺岗的“吃空饷”情形?为何会出现事业单位人头满满而教师却严重缺乏的现象?必须明确,事业单位的编制状况,应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度的调整、调剂、增减。决不能让一些地方人浮于事而学校里却无教师可用。
其二,教育系统内部也应厉行改革。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竞争上岗、以岗定编、有岗有编。肃宁县教育局在回应中也坦承,当地现有国办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造成教师结构性紧张。换言之,当地事实上存在的“占位”现象,也加剧了教师的缺岗,有必要进行内部的严肃整顿。
教师缺乏,不去从制度的层面谋求解决,却只是不断地招聘廉价的代课教师,这是一种过度的“路径依赖”。日积月累,代课教师个人合法权益长期无法得以保护,仅依靠建立在掠夺廉价劳动力基础之上的教育发展,其根基并不坚实。当诸多问题堆积在一起时,必然会产生昂贵的经济以及社会成本。
此外,肃宁县教育局的回应中提及,部分农村中小学校规模小,学生数量少,但开设的课程并不少,而按照国家教育政策要求,教师必须配齐配全,由此,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这样的回应是绝对的误解。向农村中小学派教师是政府的本分和义务,也是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基本之策,何来浪费?
按照教育法规和劳动法的明文规定,代课教师应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代课教师付出的劳动并不比公办教师差,甚至还是超课时劳动,有时比公办教师担责更重,只因一个身份却有着天壤之别。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代课教师的待遇以及编制问题,不能总让代课教师成为“鸡肋”。
(作者系媒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