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留给谁
其实,早在2013年8月,教育部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征求意见稿时就明确提出,各地要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招生不依据任何证书和考级证明;实行信息公开,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利用网站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每所小学和初中的招生计划、范围、程序、时间和结果等。
就在此次教育部公布文件后不久,19个重点大城市也回应称,已有就近入学政策,不少地方甚至已“落实”多年。
政策虽有,是否真正落实到位,仍有待考证。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虽然小升初录取已经全面废除了考试,但事实上,废除考试后的小升初录取乱象百出。在北京,自2004年始,包括“推优”、“点招”、“特长生”、“共建生”、“条子生”等多种入学方式与划片、电脑派位就近入学的方式并存,甚至占更大比重。
熊丙奇介绍,北京市小升初逐渐形成包括划片就近入学、特色实验学校(班)入学、进入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和民办学校、特长生入学、特殊教育入学、企事业子弟学校入学、共建生入学等十余种方式。与此同时,通过划片、电脑派位免试就近入学这一小升初最基本的入学方式,参与人群已经从起初的80%以上降至不足50%。
多种入学方式并存给教育公平打上了大大的问号,而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此前的调查,小升初正在成为北京市民最不满意的教育问题。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到2015年,包括北京在内的19个大城市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这两个10%留下了一席空间,那么这一席空间是给谁留下的,这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学生家长刘元对此就产生了疑虑:“这说明还有10%左右的初中尚未划片,每所划片入学初中还有10%的生源不依赖就近入学。教育部为什么要预留10%的‘模糊空间’,这是否将成为‘拼关系’的通道,这是不是给‘共建生’和‘条子生’留了口子?”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对此也很疑惑。他认为,学校确实会存在特殊情况,但不应以“比例”为准,而应以具体的制度、条件为准。而10%的空间有点大,会有腐败的可能性。
“对于小升初的政策,一定不能留空隙。”程方平说,“这10%空间的使用权力到底是放在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手中,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杨东平指出,香港地区学校的信息公开经验是一个优秀的借鉴。一方面,香港地区派位和择校的基本原则是不能造成学校按学生成绩分化;另一方面,除学生的成绩排名,录取过程中的信息依据法律全部公开。
信息公开是利器
“通过学校的信息公开给家长和学生选择权,这是非常重要的。”杨东平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然而,北京市目前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
杨东平说,教育信息公开是国务院、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统一要求,但目前看来,在小升初过程中,政府和学校信息披露都是非常不完善的,并且不是一般的不完善,是基本处于不及格的状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北京市“小升初”2013年教育信息公开情况调查报告》指出,北京市未公开小升初录取结果。
在北京市东城、西城、海淀、朝阳四区的18所重点小学的网站中,除了北师大实验小学在其网站中挂出了《关于学校义务教育招生范围的说明》之外,其他学校均没有公开划片范围,也没有公示推优名单或特长名单,甚至连公开录取名单也没有,有的学校网站没有招生专栏,或是没有相关的具体内容。
对此,杨东平认为,能否真正落实就近入学的关键,是对地方政府能否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重大考验。
熊丙奇认为:“落实政府的教育责任,必须建立信息公开和行政问责的制度,强化对地方政府的督教和督政。对于阳奉阴违、敷衍塞责的予以通报并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
他介绍,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的不是政府部门反复下发通知,而是要约束自己的权力,尊重学校和受教育者的权利。所谓约束自身的权力,就是严厉禁止、打击“权力择校”,包括公开所有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过程,公示公职人员子女的求学情况。
同时,对教育资源配置实行民主决策,而不是行政部门单方面主导决策。所谓尊重学校和受教育者的权利,是政府部门应依法行政,不能越权用干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方式推行所谓教育“新政”,否则,教育乱象越治理越乱。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