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贵宝的转型困局
身陷维权困扰的施贵宝在中国市场上首现于改革开放初期。
1982年,作为中国第一家中美合资制药企业,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这便是施贵宝的前身。
在过去的几十年,施贵宝凭借自身拥有的药品专利优势,在中国市场上迅速发展。
历史资料显示,施贵宝销售额曾创造了从1986年的1235万元提高到2001年的12亿元人民币的业绩神话。目前施贵宝在华业务涵盖医药产品、营养品、医疗器械等多领域。
然而,医药行业人士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这家曾经创造过业绩神话的企业近几年来的业绩却在走下坡路。
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表示,施贵宝大规模的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行为与施贵宝当下的业绩困境不无关系。
“专利药品一直都是施贵宝的核心业务,都是支撑性业务。但近几年施贵宝的药物正在陆续的到达专利期限。这一变化对施贵宝的业绩影响实际很大。”史立臣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公开资料显示,曾作为施贵宝王牌产品的博路定(一种适用于慢性成人乙型肝炎治疗的药物)在2010年专利到期之后,销售迅速下滑,2012年同比销售额狂跌64%,这也牵制施贵宝整体营收下降达17%。
然而,在史立臣看来,在专利药到期阶段,施贵宝在应对策略上并没有作出实际意义上的改变,相反却屡屡走错步伐。
2013年12月,施贵宝宣布签署了一份协议,决定将其与阿斯利康糖尿病联盟中的份额出售给阿斯利康,后者至此获得了包括糖尿病药物安立泽、百泌达、艾塞那肽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全球独家所有权。
“这标志着,曾经以糖尿病起家的施贵宝,开始正式撤出这一激烈的竞争市场。”史立臣说,“但这是一个不明智之举。中国的糖尿病药品市场有多大,普通人想想都知道。”
“与此同时,前不久,施贵宝重金投入的肿瘤业务的新药研发项目显示也收效甚微,这也无疑为施贵宝的业绩雪上加霜。”史立臣补充道。
“事实上,这几年施贵宝的业绩下滑很严重,在过去的2014年,施贵宝就没有完成预定的业绩目标。”王芬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