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电信业十大隐性侵权现象揭秘
作者:马树娟  …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4628  更新时间:2014/3/12 10:15:39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编者按】
       不同于瑕疵商品或明显侵权行为带来的侵害,有一些侵权行为更加“隐性”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这些侵权行为或不能为消费者所认知、或不能及时引起消费者注意、或由于商家的垄断地位而使消费者被迫接受并习以为常。
       在2014年“3•15”到来之际,我们选择了电信业,作为行业样本进行观察。在垄断程度相对较高的电信业中,我们不难发现诸多“隐性”侵权行为。并且其中的很多“隐性”侵权行为已经长期存在。在发现和预警这些“隐性”侵权行为的同时,更深的思考存在于如何能够切实、有效地保护消费者权益。也许,“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才是破除“隐性”侵权行为存在的良方。

法治周末记者  马树娟  刘子阳

       流量资费不透明

       北京李女士最近发现自己手机的流量不明原因地急剧飙升,每天维持在100M左右,即使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用WIFI,也会产生数10M的流量。李女士表示,自己并未在线观看视频,也没有下载软件,只是偶尔浏览新闻和登陆微信,可是流量消耗始终维持高位。原先500M就绰绰有余,现在即使升级为1G套餐,李女士中途还得续购数据包。
       面对每天数10M甚至是上百M的流量提醒,为了搞清楚“流量都去哪儿了”,李女士找到某运营商营业厅要求查询详细的流量账单。客服人员告诉她,目前只能提供总的流量消费单,并不能提供流量明细。
       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为了提升用户使用流量的透明度和便捷性,公司特别推出了“双封顶(500元、50G)、勤提醒”等措施。而中国联通未回应记者的采访。
       李女士对记者表示,用手机打电话,话单可以详细地显示给谁打了电话,为什么上网流量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不能显示在何时与什么服务器发生数据交换,消费者花了大笔的钱,却连这些流量的去向和用途都不知道。

       【点评】运营商除了反思自己的“流量预警提示机制”是否成熟,还应该给消费者一个清晰明了的账单,切实尊重和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