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雄黄的报复
作者:刘希平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3803  更新时间:2014/2/26 13:09:31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9平方公里土壤水体被严重污染、千余名职工村民遭砷中毒”,一座有着1500余年历史的亚洲最大雄黄矿,因污染严重被关停后,给当地留下了诸多后遗症。而庞大的治理计划,又面临着经费政策瓶颈。目前,公益组织正准备助力当地政府,探索一个砷中毒群体的救助模式

        法治周末记者 刘希平 发自湖南石门

       “我们知道这些萝卜可能有毒,但还是要吃,我们买不起小菜!”
       2月20日,鹤山村村民吴静挽起衣袖,在家门口剁了一大盆萝卜条,并撒上盐巴腌制起来。“别人都知道我们这里的土壤有毒,菜地里种出来的菜卖不出去,只能自己吃。”鹤山村位于湖南省石门县白云乡。
       “砷污染导致环境恶劣,死亡气息弥漫整个村庄矿区”,地处白云乡的湖南雄黄矿,曾在当地创造了经济神话,但粗放式发展遗留下来的砷中毒后遗症,却也成了当地居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今年春节期间,《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邓飞在微博中披露了湖南雄黄矿周边村民砷中毒的情况,一时引发各方关注。2月24日,邓飞带着公益组织“中国水安全基金”等成员,来到石门县和该县相关职能部门商讨援助计划,目前双方已初步达成了共识。而石门县对矿区的第一期治理工作已经展开。

       “削尖脑袋想进矿”

       一块残缺不全的某银行牌子悬挂在墙壁上,房屋的转闸门锈迹斑斑……
       从石门县城驱车42公里,便可到达湖南雄黄矿区。记者行走在矿区街道发现,如今的雄黄矿区虽然已经日渐萧条,但是从周围的建筑上,还能依稀感觉到昔日的繁华。
       “因为这里矿产经济曾经比较发达,所以,有银行专门在这里设立了储蓄点。”陪同记者采访的鹤山村村民唐胜勇说,银行储蓄点设在村庄里,这在当时并不多见。
       雄黄,又称黄金石。在矿中质软如泥,见空气即变坚硬。雄黄入药后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功效。同时,雄黄遇热分解变成剧毒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
       位于石门县白云乡的湖南雄黄矿是我国药用雄黄唯一产地,也是亚洲目前最大的单砷矿,无论是质还是量均为世界之冠。矿石除供我国使用外,还远销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中国成立后,湖南雄黄矿开始飞速发展。
       石门县委宣传部向法治周末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1950年5月,由湖南省原工业厅批准筹建,在石门和慈利两县交界的白云乡境内建设起省属企业雄黄矿区。1956年该矿开始利用低品位矿炼制砒霜,并用炼砒炉尾气生产硫酸和过磷酸钙。1978年,国家停止雄黄矿的炼砒行为,建起硫酸厂和磷肥厂,1998年改制为湖南雄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5月,公司破产改制,进行了职工和资产置换。2003年8月,经常德市政府同意,重组成立石门雄黄化工有限公司、石门雄黄矿业有限公司、石门磺厂水泥有限公司、石门永宏机械厂、石门磺厂医院。
       2009年,石门县政府关闭了磺厂水泥。2011年,又关闭了雄黄矿业、雄黄化工。随之,永宏机械自行关闭。如今的湖南雄黄矿已更名为磺厂社区。只有磺厂医院被以46.5万元的价格,卖给了医院的几名医生,平时负责给矿区职工和周边村民看点小病。
       60年来,湖南雄黄矿从繁华走向衰落,这个日益败落的千年老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矿区的繁华与昌盛只停留在矿区居民的记忆之中。
       “以前能到雄黄矿上班是一种荣耀,年轻人都削尖脑袋想进矿工作。但在那个年代,只有退伍军人和分配来的大学生才有机会进入这个国有大矿。”在送记者前往湖南雄黄矿区采访的途中,出租车司机汪师傅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湖南雄黄矿的历史。“那时候这里相当繁华,像一个小县城似的!”
       “上世纪60年代,雄黄矿的效益好得很,他们矿里职工常说,我们是省管国企,你们(石门县)县委书记管不了。”石门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郁平向法治周末记者回忆说。
       而家住雄黄矿和山脚炼砒炉之间的唐胜勇,更是亲眼目睹了雄黄矿区由繁荣走向衰败。“山上的雄黄矿和山脚的炼砒炉之间有条铁轨通着,工人有时通宵达旦地工作。铁轨旁是一排排的路灯,把道路照得雪亮。”
       如今铁轨已被拆除,留下了几座光秃秃的山头和一片废墟。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