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雄黄的报复
作者:刘希平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3803  更新时间:2014/2/26 13:09:31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中毒”的矿区村庄

       雄黄矿在当地创造的经济神话已成历史,伴随而来的砷中毒后遗症,如今却成了当地居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在鹤山村五组的一间民房中,79岁的老村支书龚兆辉和妻子胡立珍、小儿子龚玉成正围坐在桌子旁拉家常。
       见到记者来访,胡立珍老人热情地端出了一盆柑橘让记者品尝。
       在切开橘子后,老人忙着解释说,这是从石门县城买来的,不是这里种的,不含砷。
       老人坦言,自从这里发现砷超标后,在家里拿东西招待客人是件很尴尬的事。“有的客人担心我们这里的瓜果蔬菜砷超标,一般不敢在这里住宿吃饭,这几年来我家走动的亲戚都少了很多。”
       除了土地被污染外,附近村民的身体健康也正在遭受砷毒侵蚀。
       胡立珍向记者透露,他们全家共11人,被查出砷中毒的就有5人,但有的小孩没去检查。
       长期以来,胡立珍已经切身感受到了“砷”毒的威力。在她的小腿上,块块黑斑正是“砷”毒在其体内肆虐留下的痕迹。
       “皮肤好痒,用手抓得通红,涂点药膏后,会好一点,但过段时间又会复发。”胡立珍说,因为没有条件住院治疗,每次皮肤发痒时,她就买“皮炎平”涂一下。“一年下来,要几十瓶。”
       一旁的龚兆辉沉默不语,已卧病在床两年的他,手指已无法伸直,身体的不同部位长有砷斑;小儿子龚玉成双目几乎失明,龚玉成怀疑这与他在矿区长期从事泥灰搬运工作有关。
       “起初是手上出现白点,之后白点慢慢变黑,一到天暖就发痒,开裂发烂,流脓水,然后又结痂。”村民龚兆顶伸出右手,记者发现,其右手手掌处有一个宛如黑痣般的黑点。
       “这是砷中毒的前期症状,如果不及时排砷,就会转换为皮肤癌。”龚兆顶对记者说。
       82岁的覃文继其腹股沟附近长出一个肉瘤。医生说,那是皮肤癌的表现。脓水不断地渗出,他每天要换两次裤子,一个月要用上几大包卫生纸。
       村民龚兆元指着腹部的几块伤口说,他被石门县人民医院诊断为多发性鲍温症,医生在后边加注“属皮肤癌”。在更早以前,他被诊断为砷中毒。
       村民唐胜勇收集了一份有县医院诊断报告和常德市职业病防治所鉴定报告的砷中毒村民花名册,这个数字是286人。
       唐胜勇称,他现在最担心的是一些在当地出生的小孩,至今没有去检测体内是否砷超标。
       而曾经在雄黄矿上班的一些退休职工,更是成了砷中毒的重点群体。由于矿区生活的封闭性,这里双职工家庭尤其多,砷中毒在一些家族中普遍存在。
       62岁的女选矿工陈德清,去年刚做过化疗,头发掉了很多。身体上的伤口像被烧过一样。她的父母都是矿上职工,而她更是在这里生,在这里长。她的三个子女、她的女婿、儿媳都是“矿上的人”。去年的那次“砷中毒大体检”,她的家庭中有5人都是砷中毒,她则是皮肤癌。
       “平均每年有10多人死亡。最多的一年死了30多个。”磺厂医院副院长赵光明从1977年当厂医起,整理了一份砷中毒患者的档案,罹患癌症和死亡的人数在他的记录中不断增加。“1976年至1998年,死亡人数是300多人。”
       “2月9日又死了一个退休职工,是肺癌,前段时间我还见着了,没想到几天后就去世了。”赵光明叹息道。

       治理遭遇经费政策瓶颈

       记者在石门县相关部门采访得知,其实,就在雄黄矿被关停后,当地已启动了污染治理工程。
       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石门雄黄矿区作为一个单独项目区实施综合整治。2012年10月,《石门雄黄矿区重金属污染“十二五”综合防治实施方案》开始实施,项目包括历史遗留砒渣及周边污染土壤治理,核心区近8000亩污染农田修复、生活饮用水安全、生态安全等工程,工程分为四期,工期5年。
       按照方案,一、二期为源头控制,是对原炼砒遗留下来的近20万吨砒渣及周边污染土壤进行安全处理,目的是从源头上控制砒渣的浸出液进入周边水体和土壤,最大限度地减少砷污染环境风险。第三期工程,是对黄水溪进行综合整治。第四期是对污染核心区近8000亩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第一期资金要1400多万元,第二期资金要1200多万元,第四期资金最多,预算要13.5亿元。”石门县环保局党组成员吴贵金向记者透露,这些矿区治理资金除了中央拨款外,省和常德市还要有配套资金。
       而湖南省人大环资委办公室副主任刘帅此前曾向媒体表示,矿区尽管已被列入重点污染区,但项目资金未完全下达,中科院此前做了治理方案,但由于涉及范围广、内容复杂,该方案仍在研究中。
       石门县委宣传部官员向记者透露,为使矿区居民远离砷毒,从2001年开始,石门县在城郊新建了432套廉租房,相关搬迁工作即将启动。
       雄黄矿区治理另外一大压力,则是一些砷中毒退休职工和村民的治疗费用问题。
       据磺厂医院副院长赵光明的统计,在矿区现存的1300多名职工中,只有700多人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而在破产后陆续体检被查出的那部分砷中毒职工因为没有工伤保险,目前无法接受排砷治疗。矿区附近的砷中毒村民,更是面临着无钱就医的困境。
       石门县委宣传部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60余年来,矿区及附近经确诊砷中毒者达千余人,其中磺厂社区累计达808人,鹤山村有400多人,望羊桥村13人左右。
       据记者了解,针对矿区周边村民砷中毒情况,2003年1月9日,石门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后决定,经诊断为慢性砷中毒的患者,经县政府核准,一次性补偿患者医疗、丧葬费1000元整;而被诊断为癌症者,一次性补偿1万元整。
       但在唐胜勇看来,这些费用对“驱砷”治疗只是杯水车薪。“目前做一次排砷治疗费用要3000多元。”
       村民“驱砷”费用不能报销,这也困扰着石门县卫生部门。
       “‘驱砷’主要依靠药物,但排砷药物至今没有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所以,这方面遭遇了政策瓶颈。”石门县卫生局工会主席杜东初对记者说。
       杜东初同时透露,目前雄黄矿区有200多名危重病人,如果都纳入大病保险,需要1000多万元的资金,而石门全县目前的农民大病医疗保险资金总共才1100多万元。
       “石门是省级贫困县,目前财力有限,光靠石门的财力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杜东初说,近日县卫生局已经向常德市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拨出专项资金,解决这个难题。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