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汉服,悄然走近我们身边
作者:吴  涵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15  更新时间:2007/4/14 9:37:5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据人民网讯   交领右衽、宽衣博袖、束带无扣——如今,汉服已不仅仅是舞台银幕上的表演服。那些峨冠博带、飘逸灵动的身影已经走上街头,走进公园,走入餐厅,走向各种典礼、展会,这种已经消失了300多年的美丽服饰,正走近我们身边。

  身着汉服举行成年“冠礼”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的蔡泽鸿同学分外高兴,因为日前他刚刚完成自己的“冠礼”仪式。只见他内穿白色暗纹“深衣”,红缎束腰,外着暗红色织锦缎礼服,头戴四方帽,宽衣博袖。整个人看起来既洒脱飘逸又温文尔雅。

  蔡泽鸿一直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偶然从网络上接触到汉服相关资料后,他就被优雅的汉服深深吸引,继而对古代传统礼仪有了更多了解。他希望能够身着汉服举办一次“冠礼”,作为自己跨入成年的纪念,如今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蔡泽鸿认为,“冠礼”是古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它标志着人生从此进入新的阶段,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和小蔡抱有相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就在不久前,成都的何梓涵女士和丈夫身着汉服举行了汉俗婚礼。何女士认为,汉服对她来说不仅仅是一套漂亮的衣服,还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作为汉族人,在度过一生最重要时刻,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服饰选择。

  爱好者以有知识的青年为主

  喜欢汉服的朋友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大都对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受过高等教育且年龄在18到35岁之间,多为大学生、教师、公司职员、政府公务员等。据天汉民族文化论坛最新调查:天汉网网友受教育程度在大学本科以上的占七成有余;有古典文学特长或爱好的网友占30%左右、20%的网友长于民族器乐演奏、16%的网友喜欢围棋和国画等;这些网友中还不乏计算机、网络、服装设计方面的高手。

  这些朋友认为,称他们为汉服爱好者并不恰当,应改称传统文化爱好者,因为他们探讨的领域除了汉服,几乎涵盖国学各个门类。他们的研讨交流多通过网络进行,往往采取网上联络、网下团聚、个人自愿的原则,在传统节日或农历节气组织一些相应的活动。

  “汉服其实是传统文化复兴的一面旗帜。”网友小丰认为。小丰和朋友在北京开办了首家汉文化主题餐厅,希望通过最贴近大众的餐饮业,把这个传统文化的物化标志鲜活地展示给大家看。

  其他众多论坛网站也大多以汉服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汉服制式的考据、制作工艺的交流,拉近现代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使传统文化以自然、平和的方式重新回归人们的心田。其中天汉网推出“天汉计划”工程,通过多方考据,绘制出“中式学位服”、“奥运迎宾服”等草稿和《六大传统节日过节参考方案》、《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等多个操作性强的实践方案,在网友中引起广泛影响。

  汉服及相关产业悄然兴起

  随着汉服越来越多地走入人们视野,汉友的规模越来越大。有了市场的需求,便有了无限商机。汉网首创汉服团购行动,直接催生无数商家。全国各地陆续出现汉服实体店,商业运作走入汉服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如今,汉服从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模糊概念,变成了有严谨定义、有典籍研究支持、有理论指导、有实践者队伍、较广为人知的文化现象,正迅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新的选择。

  中国民族服饰博物馆杨源馆长认为,汉服作为复兴中的一种民族服饰,将弥补中华服饰文化中缺失很久的空白。至于汉服能否成为“国服”还有待商榷。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国服”要得到所有民族的认可,应该包含更多元素,如果具备成熟的公众基础,旗袍、中山装、唐装、汉服等都可能成为“国服”的备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