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美白化妆品依靠明星打开市场,为了逐利让消费者的使用频率越来越密,一旦出现汞超标等问题,产生的后果可能很严重。
美白产品风险最大
非法添加汞可抑制黑色素 但易导致脑衰、肾病
美白产品成为化妆品中的“高危分子”,因为它们最有可能导致汞中毒。由于汞有可以抑制黑色素形成的效果,化妆品中,如果添加汞可以起到美白祛斑的效果。可金属汞进入人体后,大部分转移到肾脏,汞中毒可表现为脑衰弱综合征、易兴奋症、口腔炎、汞中毒肾病等疾病。
化妆品本就是“刀锋上跳舞”
化妆品,包括各种洗发、染发剂、护肤霜脂、洗面奶、指甲油等,都是化学合成品,生活中常见的化妆品多由各种色素、香料,以及防腐剂、杀菌剂等原料加工而成,有些特殊用途的化妆品中还要加入育发、染发、烫发、美乳、健美、除臭、祛斑和防晒等成分。
因此,化妆品既有对人体保护和美化的功能,也可能挥发出各种有害物质,对人体皮肤有较大的刺激作用,有的会引起皮肤水肿、瘙痒、斑疹等“化妆品皮炎”,有的则因变质受污染,不合格的产品甚至诱发更严重的疾病。化妆品实应要尽量少用,避免滥用,使用的话要细心选择质量好、副作用小、适合自己皮肤特点的。
美白、祛斑产品风险最大 汞中毒报道屡见不鲜
中国人笃信“一白遮百丑”,因此,许多女性都以白为美,选用美白产品的人多不胜数,而因此出现问题的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而且,现在使用增白祛斑产品导致汞中毒不再需要数月至数年的累积,有的人只用了一个月产品就中毒了,这与患者使用的产品汞超标情况严重有关。
导致问题严重化的原因,也与患者使用的频次有关,如今的美白祛斑产品,已经是“套餐”,日霜、面膜、眼霜和晚霜等,一旦用的是问题产品,汞中毒来得更快更严重。翻查相关报道,近年来几乎每月都会有化妆品汞中毒、甚至肾病的报道。小问题更是不断,湖南省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刘翔披露,科室每天都有因美容而引发皮肤病的患者。
美白不如自然美 别迷信明星广告
美白产品中一般都含有汞,汞含量越高,美白效果越好,但也更易中毒。一些美白品在用过之后,皮肤看起来确实很白,可并不能持久,时间一长,皮肤就会变黑、暗淡无光,甚至出现色斑。如果确实需要美白,可到正规的医院进行系统的治疗,不要迷信美容院或者广告介绍的美白产品。
美白主要还是要通过防晒和饮食调节的方式来实现,专家介绍,一年四季无论何时,当室外防晒指数(SPF)值在30以上时都需要涂抹防晒霜等方式防晒。在饮食方面,则要注意少吃芹菜、茼蒿等容易引起光敏反应的食物。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播出节目“美白的风险”,曝光了美白化妆品汞超标6万倍,导致消费者汞中毒引发肾病的案例。近年来由于美白化妆品导致的汞中毒呈现出上升趋势,美白化妆品已经成为汞中毒的最主要诱因之一。实际上,以我国相关产品基数之多,问题产品的数目必然也多,而很多美容致病的结果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不少问题可能还是贪便宜所致
中低档化妆品问题多 官方曾发使用指南
民间组织检测发现 超三成美白产品超标却热销
2012年4月10日,多家民间环保组织联合发布了《美白祛斑化妆品重金属含量调查报告》,其在北京、上海、东莞等10城市随机购买的477件美白、祛斑化妆品中,有112个产品汞含量超标,44个产品砷含量超标、20种产品铅含量超标。重金属超标的比率高达33%,甚至有的同时含有汞、砷和铅三种重金属。
涉嫌超标的化妆品虽然多非名牌,但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因为这些中低档化妆品价格低廉并出现暂时性高效果,而负面反应又有滞后性隐蔽性,因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中低收入消费者的青睐。而且大多数美容致汞中毒都是慢性,主要伤害中枢神经,改变精神和性格,未必对身体机理造成明显影响,实际中毒者恐无法统计。
检测结果未必精确 但问题确实存在 尤其是网购
跟保健品、茶叶等其他行业问题遭到曝光一样,化妆品企业对民间组织的检测结果表示质疑,怀疑对象依旧是“检测方式和标准”。但问题存在肯定是必然的,例如一个标准问题,我国规定化妆品中砷含量限值为10PPM,铅含量限值为40PPM,这甚至不如东南亚国家联盟标准,其限值分别为5和20。
美白化妆品属于普通用途化妆品,不需要进行审批,这给一些美白产品生产厂家带来可乘之机。而近年流行的“网购”更加大了监管难度,通过互联网销售的美白、祛斑化妆品也容易逃避监管。一些淘宝商家利用互联网的监管疏漏和消费者的信赖,将重金属超标的化妆品流入到市场,行销到全国各地。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