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山寨春晚何以黯然“流产”?
作者:荒漠酒吧  文章来源:天涯博客  点击数330  更新时间:2009/2/1 14:27:0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说山寨春晚“流产”,似乎难避有违事实之嫌。因为不仅大洋网1月26日一则消息证实孟版山寨春晚成功举行并在澳亚卫视电视直播,而且也确有一些网友观看了其节目。然而,就目前大家的普遍反应来看,又似乎称其“流产”更为恰当。

    根据其官方网站提示的收看办法,澳亚卫视大多地区看不到,而澳亚网很难进,中国土地流转网展示给我们的压根儿就是一片空白,更有网友指出澳亚卫视播出的不过是彩排录像。即便其确实“成功举行”,可如此蜷缩一隅的草草收场,与当初向央视叫板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相比,跟“流产”何异?

    孟版山寨春晚的黯然“流产”,无疑给草根们的牛年春节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同时更值得人们反思。

    山寨春晚的流产,首先缘于主流文化对草根文化不够宽容。山寨春晚自从开始筹办,可谓一路坎坷,质疑的多,鼓励的少,施压的多,扶持的少,与贵州卫视、网易等的签约到解约,最后对演出场地进行“检查”等多个环节,无不让人隐约感受到这一点。试想,在不违反法律、没有方向性错误且内容健康不低俗的前提下,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及时跟进,在内容上予以把关,在编排上热心指导,在手续、场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便利和支持,也许这一届山寨春晚不至于如此落魄,相反能够让广大草根阶层的牛年春节变得更加新鲜、丰富、多彩。而这既是“双百方针”的要求,更是一个开放、开明社会应有的胸怀。

    山寨春晚的流产,也缘于社会对民间草根文化存在的偏见。“山寨”一词原本源于广东话,是“小型、小规模”的意思,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近年来逐渐演绎成“盗版、克隆、仿制”等涵义,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因此,山寨春晚的出笼虽然试图以“另类”面目抢人眼球,却不可避免地被贴上仿冒的标签而受到“围剿”。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孟版的草根春晚不打着“山寨”旗号而冠以其他称谓,兴许其结局不会被淹没在一片对山寨的挞伐中。

    山寨春晚的流产,还缘于草根自身的浮躁和不成熟。孟版“山寨春晚”公开叫板央视春晚,当初着实雷倒了不少人。它固然击中了多年来央视春晚带给人们的审美视觉疲劳这个软肋,但从其整个策划、宣传过程也明显可见其华而不实的浮躁心态。追求轰动效应的表面文章做的多,解决实际问题的组织协调工作少,致使后期面临多方面的困难和阻力时显得很局促无奈,终致“雷声大雨点小”,给自己也给广大草根留下了巨大的缺憾。
     (博友:荒漠酒吧)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