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迷彩”干部的骗局人生
作者:辽法  文章来源:云南法制报  点击数521  更新时间:2008/9/9 8:46:02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很多人都有爱好,有爱收藏的,有爱旅游的,有爱读书的,大多数人都能清醒地处理爱好所需的花费与个人收入水平的关系不同,今年47岁的李某却为了“爱好”葬送了自己的自由。
  出生于1961年的李某,大学文化,是鞍山某国企的干部。近年来,李某迷上了彩票,而且李某不惜血本,变成一个有些“疯狂”的彩民。积蓄见了底儿,可买彩票的热情仍然没有熄灭。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某面前呈现出另一条更快速的“来钱道儿”,他利用“人脉”撒下了弥天大谎,越陷越深的李某,终于等来了一纸判决:日前,经鞍山市立山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被告人李某因犯诈骗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35万元,诈骗所得304520元依法予以追缴。

友情换钱 囊中羞涩无意中发现“财路”
  说起第一次行骗,李某可能出于无意。
  2005年6月,正是初夏。李某的老朋友贺某因为儿子的被原单位停止工作,就找到了李某,想让他给自己儿子找个工作。爱子心切,贺某话里话外都暗示李某:不能让他白帮忙。李某买彩票正愁没钱,眼看有人送钱上门,他心里犹豫了一下,终于没能抵挡住诱惑,迈出了走向深渊的第一步。
  李某告诉贺某:“我们公司现在正好缺个司机,可以直接把你儿子调过去。”贺某当即点出1000多元“好处费”。没过几天,李某又说“办事”得请人吃饭。贺某又掏了1000多元。
  发现要钱如此容易后,李某每隔三五天就要向贺某要一回钱,说为她儿子办理上岗资格证、交纳体检钱、风险抵押金、培训费、养老保险金等,一共骗走贺某28985元。2005年11月,贺某发现调转工作都停办了,儿子还没有工作,便给李某打电话,李某以把她儿子调到某个更好的公司为由,再次骗取贺某的钱,但都没有办成。2007年4月,贺某找到了李某,提出工作不办了还钱给她,但都被李某以各种理由搪塞,李某陆续还了她14985元,还有14000元至今没还。
  2006年5月,李某能帮人找工作的能耐已经“声名远播”,老同学吕某慕名打来电话,无非是要给自己的孩子谋个好差事。于是,李某又拿单位缺司机“说事”。“大方”的李某让吕某明天到他单位来找他,还说看在老同学的面子上,拿500元给领导买两条烟就行了。一星期后,吕某接到“喜讯”,但“价码”已经飙升到了18000元,事已至此,吕某只能乖乖交钱。李某又拿出了自己造假的本事,给老同学拿了一套伪造的合同书和登记表,可是上岗的日子遥遥无期。2007年春节后,吕某感觉事情不妙,就找李某说,事情不办了,退钱就行。可是早已将一笔笔巨款投入彩票的李某哪里还能还钱,只给吕某打了个欠条。

交情换钱 为增加信任砝码疯狂伪造
  2005年12月,侯某为了让自己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能尽快找到工作,找到了同事李某。李某公司干部的身份让侯某对他的办事能力从不怀疑,因此,当李某说可以给他孩子办到某私营企业,但要先拿7000元后,第二天一上班,侯某便给李某点出7000元现钞。4天后,李某又索要了5000元“好处费”。在2006年1月至9月期间,李某向侯某要钱10多次,心存疑虑的侯某每次都做了记录,最后记录的总额竟高达18000余元。
  2006年3月,当鞍山市某中学的教师蒋某与李某偶然结识后,李某就抓住机会吹嘘起了自己的“能力”。蒋某的侄女刚刚大学毕业,工作没有着落,蒋某刚起这个话头,李某就拍胸脯给担保,说可以为其侄女找到工作。
  这次,李某为骗钱投入了一笔“血本”。他通过非法渠道伪造了某公司应届大学毕业生聘任岗位审批表、劳动合同书、出国人员申报表、培训通知书等,还私刻了一些单位公章、个人名章。看着这全套手续,蒋某再也没有对李某产生过怀疑,李某很顺利地从蒋某手中陆续拿到了24775元。

亲情换钱  亲戚的金钱和信誉他都要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但对自家亲戚,李某也没放过。2005年12月的一天,李某的外甥姚某接到姨父李某打来的电话,李某说能要来两个某公司的招工名额。
  两个名额,另一个也别“浪费”。高兴的姚某赶紧联系了他的同学邓某。随后,李某和姚某乘坐面包车来到了邓某家,李某拿了两张某公司应届大学毕业生聘任岗位审批表,说能把两个年轻人“办”到这个公司工作,只是每人得拿7000元,不过也没什么风险,办不成返钱。为显示“正规”,李某还让姚、邓二人准备一份“自我评述”,认真挖掘自己的优点,第二天把钱一起送到了李某手中。
  2006年5月份,被外甥催得不耐烦的李某说,原来的公司条件一般,挣得少还得吃苦,自己想把他们调到另外一个更好的公司,但提“档次”的条件就是让他们再拿8000元,还保证说8月份就可以到公司上班了。没完没了的“人情费”让姚某和邓某不堪重负,但考虑到前期的“投入”,两家还是忍痛一次次满足李某的要求。然而,姚某和他的父亲怎么也找不到这位“能干的亲戚”,光拿钱不办事,他们才认识到自己上当受骗了,当他们报案时,李某一共骗了姚某28000元,邓某96800余元。
  李某的妹夫“老姚”也没能幸免。2006年5月初,老姚和同事郭某无意间聊到了孩子的工作,郭某听说老姚的“连襟”能帮人找工作,便也想“加入”。对“连襟”李某十分信任的老姚一片好心,替同事“求”到了李某面前,就这样,老姚成了业余“中介”。
  当老姚告诉郭某说李某手中的一个工作只要拿几千元就能上岗后,几个人约了地点,郭某给了李某5000元钱,“请人吃饭钱”“培训费”、“保险费”……对于络绎不绝骗到手的别人的钱,李某也没“吝啬”,频频下饭店,摆酒席,仅吃喝一项就花了3000元。到2007年夏天,李某一共骗走郭某56000元。此外,老姚的另一个同事秦某听说可以为孩子办工作的“好事”,也陆续被骗了47800元。
  当冰凉的手铐戴上李某的手腕时,他已经共诈骗319505元,除去被害人贺某追回的14985元,其余赃款均被他以各种方式挥霍,但最主要的是买彩票。大奖没有光顾他,不知这位“迷彩”干部面对如今的局面,是否会发出悲凉的一声叹息。                

  《辽宁法制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