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广州老人随手抓拍公车私用,6年“解救”百余辆
作者:王梦婕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1111  更新时间:2012/6/29 10:17:2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老人拍公车私用6年举报百余辆 每月拿480元低保
   区伯展示他的两部手机,手机中一共保存了约80张公车私用的照片。

本报记者 王梦婕摄

“叻系区伯?”(粤语,你是区伯?——记者注)在广州,你若跟60岁的区少坤一同逛街,会很有“面子”。因为这个常年穿衬衫、白西裤、头发花白的普通瘦老头,却几乎是一个“比市长还出名”的人物。

区少坤被广州人亲切地唤作“区伯”。他的出名,与他的两部手机密不可分:一部用来随手抓拍被私用的公车,然后把照片“晒”上微博;另一部照得更清晰些,兼回复网友留言。

6年来,共有100余部私用公车被他“解救”。在微博里,他的认证是“公车私用监督达人”,有3万粉丝,胜过很多年轻人。

有人说他“有钱有闲”,但他每月只拿480元低保费,一家四口的租住房不足48平方米。有人质疑他“作秀”,但“6年来,经常被骂、被吐口水,几次被打,谁愿意作这样的秀?”有网友这样反问。

但被骂后,区伯脖子一挺,照样。他还立誓:“只要活着一天,我就监督下去。”

这脾气,用北方话形容叫“轴”,广东话形容叫“硬脖伯”。他却说:“谁都能监督‘三公’,哪怕他只是个吃低保的小人物,哪怕这是用手去抓带刺的仙人掌。”

在区伯看来:“我只是个较真的公民。”

“从公安、行政机关到大学的公车,我都监督。但辨认谁是公车?难。”

“啪、啪”几下,区伯的手机上立刻出现了两张照片:一张是车牌为“粤O××××”的公车,一张是穿制服的男子坐在驾驶室里,身旁坐着背书包的小孩。

这是区伯在行动。他拍到的,是“公车接送小孩放学”的画面。

接下来,广州市纪委、公车所属单位的监察部门,乃至110报警平台,就会接到这个老伯的举报电话,“有图有真相”。同时,照片还会被晒上微博,接受众目睽睽的检验。

“从公安、行政机关到大学的公车,我都监督。但辨认谁是公车?难。”这是区伯谈及他6年的“监督史”,最先冒出的感触。

区伯对公车“情有独钟”,始自2005年底。

6年多前的一个傍晚,生病住院的区伯正在人行道上散步,忽听身后“嘟、嘟”喇叭作响。扭头一看,按喇叭的是辆警车,驾驶员还身穿制服,正要停在人行道旁的酒店门口。“公车私用!”他立马反应过来,不仅不避让,还用手机拨了110。一周后,广州市荔湾区公安分局有关负责人来电:“区少坤吗?经查,你的举报属实,已对当事民警作出处理,谢谢您的监督!”

首战告捷后,区伯才认真打量起“公车私用”这头“巨兽”来。

“一查不得了!国家一年的‘三公’消费(指公务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记者注)据说有9000个亿。其中,公车消费占了最大头。2011年,广州公车保有量至少20万辆,平均养一辆公车,每年至少要花2.5万元。”他指着媒体公开披露的数据,连连摇头。

“2.5万,这够多少贫困山区的小孩子上学、吃饭、买鞋穿?”区伯撇着嘴,脖子伸得老长,一副典型广东阿伯生气时的样子。

但他的监督之路“太难”,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公车,都像第一辆警车那么“好认”。

“车牌上写着‘粤O’、‘粤警’的,是公车;‘粤A’之后全是数字的,是公车;‘粤A’之后有英文字母的,可能也是公车,要分情况。”谈及监督心得,区伯不是有感于百余辆的成绩,而是遗憾于“公车标准仍含糊不清”,“有好多漏网之鱼”。

区伯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由于目前“谁是公车”没有明确的标志,即便是他,辨认起来都会“失手”,普通老百姓就算有心监督,恐怕也没处使力气。

“据我所知,为了避免招人瞩目,一些单位并不愿让公车看起来一副‘我是公车’的样子,而是想方设法隐藏。‘私车公用’、‘公车包用’……特别多,就像给公车穿上了迷彩衣,有时真是监督无门。”他叹道。

6年多来,放在挡风玻璃上的“政府公务车”牌子,刷在车门上的“执法车”字样,倒是屡屡帮过他的忙。区伯说,他希望有一天,政府能出台一项强制性规定:让车牌上统一呈现“粤O(公)”字样。

“有个(公)字,区伯就能从一个人,变成很多人。”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