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建核电站,防城港市港口区光坡镇红沙村刘文艺家的地被征了,房被拆了,他担心生活无着,居无定所。没想到,政府不但依法给了近10万元的补偿费,为他们购买了养老、医疗保险,而且让他一家四口搬进了3间63平方米的板房安置点。在离安置点20公里处,在建的几幢公寓楼已经封顶,不久,他家就能住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楼房。日前,面对记者的采访,刘文艺有感而发:“我们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无忧虑,真是感谢政府为我们撑起的‘保护伞’啊!”去年底,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在批示中对防城港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认为“值得总结发扬”。
据防城港市市长莫恭明介绍,钢铁、核电两项目设计征地1.63万多亩,需搬迁人口2123户。从去年3月开始,该市除抽调1000多名干部进驻征地现场,强调“不许发生一起伤人暴力事件”,做到“文明搬迁、和谐搬迁”外,在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方面作了大胆有益的探索。
一是大幅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两项目比以往补偿标准提高了30%,高于自治区公布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征地补偿安置同期标准。
二是实行安置住房兜底政策。除政府投入950万元建设临时安置板房2.626万平方米,安排入住420户1200多人外,采取宅基地安置、公寓房安置两种方式供群众选择,保证人均30平方米一套住房,原有住房补偿款不足购买每人30平方米的,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贴。
三是实行社保、医保、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既可以选择城市医保,也可选择新农合;养老保障资金按个人和集体60%、政府40%的比例出资,财政出资比例高于自治区标准10个百分点;被征地农民全部享受城镇低保。
四是加强培训,保障就业。由市政府安排公益性工作岗位,财政出资每人月薪1000元,将被征地农民分配到各单位做临时性工作,同时协调落户企业安排相应数量的岗位供被征地农民就业。
五是为被征地农民预留土地。给予各村组规划安排人均不超过0.15亩的工业用地或不超过0.1亩的商业用地,给予每个村委会(居委会或社区)安排10-20亩的土地,作为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留用地。
该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黄政康谈到,由于政府文明和谐征地拆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一年多来,该市两项目征地拆迁没有发生一起伤人暴力事件、群众集体大规模上访事件,受到自治区政府、国家信访局的高度评价。至今两项目土地征用、群众搬迁均完成任务的99.5%,被业内人士誉为“防城港速度”。区内外一些城市纷纷前来参观取经,学习推广“防城港模式”的征地拆迁做法。
记者感言:
征地拆迁,是当前最为敏感的话题,事关项目的成败。搬迁,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已成为现今“天下第一难”,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到地方政府一般建设项目,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资源开发,从旧城改造到新区建设,层出不穷的“钉子户”,使地方政府和投资者常处于进退不得、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搬迁,对于老百姓而言,始终是一件最痛苦的事。心理上,思乡恋旧情结浓烈,不愿意离土离乡;客观上,农民群众普遍缺乏种养业以外的就业本领,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就难以维持生计。
如何处理好既保项目建设又保群众利益,做到“政府满意、群众满意、业主满意”,是摆在当前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防城港模式”无疑为各地正为征地犯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
(唐广生 农丰收 韦玲 唐上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