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高招诈骗大都谎称有“特殊关系”
作者:赵红旗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2474  更新时间:2015/6/24 9:15:2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培训机构”假扮高校傍名牌

     2012年,宋某高考成绩不理想,父母劝他复读一年,来年再考,但宋某觉得自己基础较差,即便再复读也不一定考出好成绩。

    同年8月的一天,宋某在网上看到一所正规公办大学在招生,招生简章上承诺凡在本校区上课,毕业后发本校毕业证书。招生条件是参加高考的应届毕业生,成绩高低不限。看到这则消息后,宋某立即与学校进行电话联系,接电话的人动员其尽快报名,并声称200人的录取名额马上就要满了。

    到校后,宋某发现不仅学习军训和正规大学一样,就连吃住也在正规大学校园内,只是学校所发教材和任课老师与同校有所不同。后经进一步了解,宋某发现自己上的是由该公办院校教师举办的一个自学考试培训班,毕业发的也是该校的自考文凭。感觉上当受骗后,宋某打算退学,但遭到拒绝。后经法院主持调解,该培训班才同意退还宋某部分学费。

   法官认为,近年来,一些社会办学机构明明搞的是在职教育培训,却打着与名牌大学合作办学的幌子,甚至在招生时故意混淆办学主体,直接说是名牌大学招生,并强调招进的落榜生会与统招生一样上课,颁发同样的学历文凭,以此误导学生入学,有的甚至还打出“包过”“包就业”“全日制”等名号,使学生和家长容易“看花眼”。

    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自2007年秋季起,部属高校不得再举办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各地也根据不同情况出台了相关规定。

    法官告诫家长及考生,看到这类招生信息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及时与承诺颁发文凭所指学校联系并验证,避免利益受损。

 侥幸心理是被骗诱因

     不少考生及其家长被骗后,也承认骗子的伎俩并不算高明,但还是被骗了。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考生及其家长对骗子充满信任,心甘情愿去扔冤枉钱呢?

    庞景玉认为,在考生及其家长身上,主要原因是对高校招生录取流程不了解,认为只要有关系就能上好大学,所以不惜重金四处托人找关系走后门,从而跌入骗子们精心设置的“陷阱”,而不法分子利用的就是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特别是高考成绩不理想者,致使骗子屡屡得手。

   一位办案人员向记者透露,在不少家长“再苦再难也要花钱上大学”的侥幸心理下,为了使孩子进入理想的学校,不惜花费“血本”,少的几万元,多的几十万元,不法分子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不惜铤而走险。被骗后,一些家长因为怕别人知道丢面子而忍气吞声,不到公安机关报案,即使因其他被骗者报案使不法分子落网后,有的家长也不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致使有些不法分子长期逍遥法外,也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