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一个“无品官”的古村守护之痛
作者:高欣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1680  更新时间:2015/2/4 9:59:00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保护”不该是块遮羞布

       口述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秘书长 张安蒙
       采访整理 法治周末记者 高欣

       一个历经数百上千年的村落,在运动型、规模化的保护下,它将会怎样?

       对古村落的认知还处于第一层面

       我们走进一个古村落,最直观的就是它优美的自然山水与生态环境。但走进古村落,不仅仅是这些——人的呼吸、人的劳动、人的创造、人的智慧、人的精神,通过村落选址、村落布局、村落建设得以充分展现。
       古村落坐落在无工业区,是纯天然的绿色空间。改革开放之后,有些地方招商引资,不少古村落惨遭重破坏和污染。但这是另一种情况。我们现在撇开这样的部分现象谈古村落,确实还是一个空气净化的宜居空间,一个能让城市人“把心放下”的地方。
       如何让我们在古村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见识?使我们的门票和车资的付出有更多的增值回报?我想解读古村落,可以使一次旅游增值。
       你了解了,明白了,不仅仅是觉得好看,知道了这里面有节约耕地、有力学常识、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旅游就增值了。走进古村落,是一个主观世界的活动过程。需要用心观察、体验、解读,和古人交流、感悟、思考,你会获得十分的满足感和快乐。
       我认为古村落的价值有两种:五官可感受到的审美价值是一个部分;还有需要思考、寻访、探究、甚至回去翻翻书,寻找有关方面的知识来帮助你理解、深化和丰富的那个部分,属于古村落沉默的价值。古村落是一部大书,一部无字的大书。
       古村落是一个小社会。古村落的瓜瓞绵延、盛衰跌宕,是一部历史。这部村史又和整个国家的朝野兴替,盛衰颓微有着密切关联。同时,家族管理在古村落可以找到许多我们今天现代家庭、乃至现代企业管理值得借鉴的经验。
       古村落的内部和外部自然与人文环境,包括和宇宙、和大自然的关系;和地域环境小气候、和地域之外的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环境的关系,都涉及到史、地、哲、文等太多现代学科的理论和知识。
       把古村落视为国学与传统文化的教学教育基地,丝毫不过分。当前许多古村落都挂上了摄影和美术基地的牌子。这说明对古村落的认知还处在第一层面,对古村落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古村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缩影,也是现实中国在进步发展中的一个缩影。

       仅靠资金救护不了古村落

       二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做公益事业。在“发展是硬道理”的那些年里,我们唯有发扬公益精神,争取认同、赢得信任,才可能将我们需要推介的古村落价值和保护理念,送达对古村落命运具有生杀大权和可以承担责任的人们那里。
       这些人主要是古村落所在地的政府和古村落里的村民。我们的意见在有的地方得到了采纳,起码还是唤醒了一部分人的保护意识。在中国,信息、资讯和研究成果要得到政府购买的可能性几乎是零,特别是民间组织。
       如何保护古村落?这个成为现代人十分焦虑的社会性问题的答案,在我们这里是:古村落保护首先不是方法,而是认识。
       为了提高社会的认知度,从而转化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引领下的自觉行动,是真诚保护而不是为了GDP而保护,把文化和保护当作幌子、遮羞布。
       今天的古村落已经受到国家领导层面上的关注和重视。2014年中央的第一号文件是关于农村问题,2015年的第一号中央文件还是关于农村和传统村落保护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留得住乡愁”。这是国家领导人以一种亲民的方式,在传导一个理念,是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一个导向。一个前所未有的乡村建设热潮、传统村落保护热潮已经形成。
       这固然是好事,但不无忧虑的是,一个历经数百上千年的村落,在运动型、规模化的保护下,它将会怎样?附着在村落物质形态中的大量的历史信息,常常比文物还要脆弱。保护固然需要资金,但是,仅有资金,绝对救护不了古村落。
       我们的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一直在艰难跋涉中,但我们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和成长。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一些百强设计院开始加盟古村落保护事业。我们将共同探索“秉承公益精神下的商业模式”来保护古村落。
       对于未来,乐观与否,我既不想做空洞无物的回答,也不会对未来丧失信心和展望。毕竟有希望,才有活力。

上一页  [1] [2] [3]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