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法科生的职业人生
作者:陈霄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1709  更新时间:2014/10/22 11:19:35  文章录入:谈心  责任编辑:bjb

 

       法官的苦恼

       5年前,刚进法院的时候,徐志杰还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确信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从一开始,徐志杰选择法学就义无反顾,因为“真的很感兴趣”。不过,比起法学研究来说,他认定法律实务能够更好地发挥所用,因此在研究生毕业之后,毅然地考到了法院。

       在中国,要成为法官虽然并不像国外那般条件苛刻,但也绝对算得上是万里挑一:在正规的4年本科教育后,与众人一起PK考法学研究生;然后考那个通过率极低号称“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试;最后再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公务员考试——经过层层筛选后,也仅仅是成功进入法院而已。

       “据我了解,现在已经不像多年前那样通过公务员考试进法院就能当法官了,或长或短都要当一段时间的法官助理或者书记员,这个年限一般越是在一线城市,时间越长。北京这边三五年才提助审的一大把。”

       这也是法律人才饱和之下的必然。按照法官法规定的年限,事实上法律硕士以上学历的,规定是一年,本科学历的则为两年。

       两年前,提上助理审判员时,徐志杰也还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兴奋:“终于可以坐到法官席上审案判案了。”

       徐志杰至今仍然记得第一次坐在审判椅上的那种紧张和威严感,下面的当事人敬畏地对着你发言,你的倾听和思考决定他们的命运。

       “我完整地起草了那起债务纠纷的判决书,虽然是非常简单的案子,却反反复复斟酌、修改,最后盖上法院印章时,非常有成就感。”

       不过,这种成就感很快就会麻木,基层法院的案件量太大,一年结几百个案子,几乎每天都要开庭,工作在开庭、调解、写判决中反复,运用所学解决纠纷的成就感,很快被同事间无奈地相互打趣、感慨案件数量年年攀升的疲惫感所代替。

       单纯是审案判案也都还好,压在法官头上的还有各种繁琐的行政事务,上级法院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查、考核,还有来自当事人的各种压力,闹访、缠访甚至人身威胁。

       “有时候真的很累,心力交瘁,不过第二天上班,案件又摆在那儿了,甚至没有时间去头疼。”

       真正的挫败感来自于一次同学聚会。

       徐志杰记得,当年考进法院的算是法学院里就业相当不错的,有体制内待遇的诱惑力,也有实现理想的光环。

       但是,几年后,当时就业的轨道分迹已清晰呈现。

       觥筹交错间,徐志杰听着昔日同窗们的谈话,证券公司的对相当于自己两年年薪的年终奖金大发牢骚,银行的大谈特谈提成的不合理,互联网公司的嘴里冒着P2P这类听也听不懂的金融名词……

       “那顿饭吃得很不是滋味,我觉得自己就是个Loser(失败者),法官的荣耀感荡然无存,这个社会有它对成功的评判标准,而我显然是脱节了的那个。”徐志杰甚至嘲笑当年自己的意气风发,“多么幼稚。”

       5年后,这个曾经认为法官袍是世界上最帅制服的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出路:“我有同学劝我去律所,在那里我仍学有所用,但回报是现在的三到五倍,我正在考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