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发自长春、北京
齐苗安静地坐在吉林省档案馆信息公开的大厅里,宽敞明亮的阅览室,包括齐苗在内,只有3个人在查档案。
齐苗是辽宁大学历史系的学生,她的硕士论文题目是辽河航运研究,刚从沈阳放假回家,她就一头扎进了吉林省档案馆。
从准备毕业论文开始,齐苗每天的工作就是早晨准时到档案馆查资料。
“没放假的时候是去辽宁省档案馆,图书馆的资料太少,而且书的主观性很强。”齐苗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档案不能拍照,不能复印,齐苗用ipad一笔一划地把史料中的文字誊抄到电脑上。问起她是否有同伴同行,齐苗不好意思地笑笑,除了历史专业的学生,很少有人到档案馆来学习。
手续很简单,只要提供自己的身份证或者学生证、护照等,再添一份利用档案登记表,写清楚查档用途和内容,就可以查阅你想要的档案,当然,前提是这些档案已经解密并公开开放。
吉林省档案利用处的工作人员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如果涉及某些不开放的档案,需要有县团级以上的介绍信才能查档。”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研究室教授张辑哲说:“各国使用档案规定要比图书严格,档案的利用绝不像图书那样随意,因为它很珍贵。”
他介绍,单位介绍信是对查阅尚未向公众公开的档案的一种管控手段,而公开档案只要有身份证就可以了。根据不同档案区别对待。手续并不是影响档案使用的主要问题。
带着煎饼大葱查档案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档案馆的工作之一。2010年,吉林省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利用中心挂牌,在搬到新的吉林省档案馆大楼之前,该中心是在省政府的政务公开大厅里工作。
从2008年开始,吉林省档案馆工作人员慈丹开始接手这项工作。
和普通来查档案的人不同,慈丹接待的人往往一手拿着材料,一手拿着干粮。做这项工作时间长了,慈丹才知道,他们兜里还会装着录音笔,这让慈丹在接待这些特殊的客人时一句话都不敢懈怠。
这些人查阅的文件大多围绕一个主题:土地,拆迁。
作为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利用中心,为来查阅文件的人提供相应的文件是慈丹的本职工作。可是,就是这样看起来很轻松的工作,让她犯了愁。
“很多他们想看到的文件,我们这里并没有,档案馆里的文件大多是比较宏观方面的,至于特别细节的文件,很多还是在原单位,所以往往不能满足这些人查阅的要求。”
“最多的时候,一天来了20个人。”
他们有的时候会带着煎饼大葱,一副查不到东西就不走的态势。慈丹理解这些人的处境,都是遇到了问题才想到这个途径,可是实在帮不了的,她总是让他们在饮水机里接满水,起码吃煎饼时能喝口热水,怨气也会小些。
慈丹的对面就是档案馆的利用中心,在那里可以查阅除了政府信息公开以外的有关档案,有的时候,那边门可罗雀,这边门庭若市。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敬波曾经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调研时很多政府的公开信息需要到当地档案馆去查,可是很多档案馆要么是根本就没有人维护这些需要公开的文件,要么就是文件很少。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量的房屋需要拆迁,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到档案馆查取资料,慈丹说,近年来老百姓使用档案呈上升趋势。
只有多保存与老百姓相关的档案,个人使用率才会上升。但是一般情况下,档案馆保存的档案都是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告、文件等东西,这部分占了档案馆保存的绝大部分。
“这主要是我国历史传统形成的,我国自古就有藏经阁,但只保存官方档案,排斥民间档案,这就造成档案馆离老百姓太远,很少关注档案。”张辑哲教授在解释老百姓使用档案少的原因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