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躺在卖不出去的番茄上发愁 记者 钱波 实习生 张菊 摄
数万公斤番茄烂在地里
昨下午,烈日当空。
巴南区麻柳嘴镇水淹凼村村民莫生才光着膀子,把一担番茄挑到屋后树林里倒掉,又回屋挑了一担。“不管了!让剩下的烂在地里!”接连倒了12担,他一头倒在家里3000公斤的番茄堆里,疲惫地说。
一个星期以来,莫生才每天的生活都围着番茄打转:摘番茄,打电话找买家,卖不出,倒掉……
像莫生才这样的番茄种植户,水淹凼村有70多户,全村的番茄地有近300亩。
按一亩2000公斤的“保守估计”,今年全村番茄产量60万公斤以上。现在,还有30万公斤无人买,“两角一公斤都卖不出去。”
“只要有人买,我们全村人民都感谢他。”村民们焦急盼望着买家的到来。
现场目击
猪圈鸡圈扔满番茄
下午3时,记者赶到距离主城80多公里的麻柳嘴镇水淹凼村南家湾。地里的番茄有红有绿也有黑,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红的是熟透了的,绿的还没熟,黑的,则是已经烂掉的。
“不摘了,摘起还费力。”莫生才说,每天一早起床,只要看见地里番茄变红了,他就很绝望。因为变红意味着很快就要烂掉,菜贩子只收青绿色的番茄。在他家里,十几平方米的堂屋堆满了番茄,足有3000公斤。猪圈里,食槽里装满了番茄;鸡圈里,也到处扔满番茄。“猪和鸡都吃腻了。”莫生才苦笑。
村里的菜农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如此。记者走访了七八家,每家都有几千公斤番茄堆在家里、烂在地里。村民们说,全村烂掉的番茄已有十多万公斤,卖掉的不到20万公斤。
亏本买卖
一季收入仅一元钱
莫生才今年种了6亩地番茄,光是打农药都花了一千多元,现在番茄只卖出去一次,一百元。村民王新云今年的收入是一元。他的番茄摘得早,烂得快,等菜贩子来了,只有一小堆还完好无损。图个吉利,就一元钱贱卖了。
只有王心仁家最幸运,卖了一万来公斤,但是一公斤0.2元的价格还是让他赔了本。他很怀念去年,那时一公斤番茄的收购价最高是2.4元,是现在的12倍。他赚了34000多元,其他村民收入也不差。而今年,每家亏损上千元。
菜农殷世忠说,他不但自己种了十几亩,前些日子还从乡亲手里收购了一大批,找了车送到重庆卖。拉到重庆,一公斤0.2元都没人要。想起不但自己赔了本,还辜负了乡亲们的期望,他和妻子、儿子在大街上抱头痛哭。
市场调研
产量猛增供大于求
“最关键的原因是产量太大,供过于求。”昨日,麻柳嘴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钱华告诉记者,水淹凼村是全镇海拔最高的村子,村民往年都是靠养蚕和种玉米为生,年人均收入不到一千元。4年前,镇上请专家帮水淹凼村想了个办法——种秋季番茄。其他地方的番茄四五月份熟,山上七八月份熟,正好打时间差,填补空白。这几年,该村番茄销量一直不错,尤其去年,价格高,销量好,菜农们尝了甜头,今年马上扩大了种植面积——从一百多亩翻倍到三百亩。但今年连晴高温,番茄产量猛增,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
常年在水淹凼村收购番茄到主城出售的菜贩汤贤光说,他转手出去也只能卖到两毛、三毛,没有赚头。“璧山、邻水等地的产量也好得很,菜市场的货源很充足。”记者从渝中区、南岸区几个超市和菜市了解到,目前的番茄每公斤零售价均在2元左右。
汤贤光说,去年他一个人就收购近二十万公斤,但今年只收了十万公斤。“太多了,我都卖不出去。”
钱华说,镇上最近专门组织了经纪人到江北盘溪市场、涪陵菜市场、贵州、湖南等地联系买主,但收效甚微。几十个村民围着记者说出他们的愿望:“哪怕是几分钱一斤,只要有人来买,我们全村人都感谢他!” 记者 谈露洁
番茄不只可以上餐桌
刘 涛
麻柳嘴镇大片的番茄烂在地里实在可惜。除了呼吁更多的人前去购买,还有什么办法?
我们的问题是,番茄非要卖才找钱吗?
大家都知道一些国家每年都举办盛大的番茄节,红红的番茄成了人们欢乐的道具。这时,番茄不再是食品,好像它被浪费掉了,但实际上,通过节日,吸引市民前去狂欢,带动其他消费,同样为村民赚了钱。
几十万公斤番茄烂在地里,猪都不吃,不如把它变为一种旅游工具,给暑期呆在家里的孩子以及城里人提供一种娱乐。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搞个番茄节,或者番茄农家乐等。
在我们的观念中,番茄一直都是一种食物,但为什么番茄就只能是一种食物?为什么就只能用于吃?
村民种番茄肯定只有一个目的:赚钱。但赚钱的方式很多,并非一定要把番茄卖到餐桌才能赚到钱。
今天,我们重庆正在大力解放思想,也在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可以说,麻柳嘴镇的番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说明,我们在认识以及开发产品上还存在不足。在生活方式日益丰富多样,娱乐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我们需要抛弃陈旧的观念,把产品机智地转化为新的、能赚钱的商品。
从采访中,我们看到村民们积极开拓市场,有了市场观念。但是,番茄可以进入一个什么样的市场?我们通常想的就是蔬菜市场,却没有看到旅游市场,更没有看到娱乐市场。
人们说,后现代社会带来了一个娱乐时代,那我们拿番茄娱乐一把,也总比烂在地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