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兰世立:不做第二个顾雏军
作者:李飞  文章来源:法治周末  点击数8448  更新时间:2014/3/19 9:57:19  文章录入:李堂平  责任编辑:news
 
       “如果不是案子到了庭审时期,我不会出来发声”

       法治周末:那么东星航空当时是否存在经营不善、拖欠工资的问题,致使整个东星集团最终不得不向外借款?
       兰世立:事实上,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东星航空确实与其他航空公司一样经历过短暂的财务压力。当时航油价格从74美元一桶升到了174美元,翻了一倍多。更糟糕的是,2008年2月南方雪灾,我们大量飞机在广州;接着就是广东、广西的水灾;再加上鲜为人知的海南霍乱,让当时有一半运量在海南的我们非常被动;再接下来就是汶川地震,对航空业更是沉重的打击。
       在那种情况下,东星集团决定于2008年7月将16亿元的资产做股权质押向融众资本筹借3.15亿元周转资金。而正是因为这份合同,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关于这部分内容,是东盛地产股权案的核心焦点,兰世立一直坚持,当初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的实质为借款合同,而非股权转让合同)

       法治周末:这种财务压力,是否让东星方面考虑过股权转让?还是如有些媒体所说,因为违反市场规律以及恶性竞争,导致东星航空资产混乱,才最终致使东盛地产股权易手?
       兰世立:东星集团确实通过融众资本的介绍,与国航有过股权收购的协商,对方最初的意向是以8亿元至10亿元的价格收购东星航空30%的股份,但不到一个月之后对方却改称以1.4亿元收购整个航空公司,价格缩水了近20倍。我们当然不会同意。
       另外,现在有一部分媒体和公众存在一种误解,以为当时东星的财务压力,已经严重到无法正常经营的地步。实际上是,财务压力并没有持续多久,到2009年1月,东星航空的当月盈利已经达到1100万元,当年2月的盈利更是达到1700万元。
       2008年是中国民航有史以来亏损最大的一年,国航全年亏损100多亿元,东航亏损90多亿元。但2009年反而成了民航增长最快的一年。国航全年盈利90多亿元,东航也盈利近60亿元,就连春秋航空都盈利4亿元左右,而当时春秋航空的规模尚不及东星航空,可以说,如果按照正常的运营,东星航空不可能在盈利期因为财务问题而抵押资产。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所谓东星集团因财务压力而将东盛地产转手他人的动机根本不成立。

       法治周末:尽管你用数据表示当时东星航空的经营状况乐观,但最终东星集团为了拿到周转资金而产生的东盛地产股权案仍然纠葛至今。你现在又站出来说话,是不是想以此来反击(外界对东星集团的认知)?
       兰世立:这个案子已经审了5年了,未来不知道还要审多久。如果我想只靠这一个审判结果来反击,未免有些太天真了。我不想一直纠结于这些年的恩怨情仇,如果不是案子到了庭审时期,我也不会再次出来发声。一味地为自己鸣冤,我可能就成了顾雏军式的人物。但我更想的是带领东星集团超越过去,所以我这次只想针对东盛股权案,通过正常的民事诉讼,把我应得的资产讨回来,这反而比较简单。

       东星未来或涉足移动旅游领域

       法治周末:东星集团为了东山再起,未来有没有新的发展计划?
       兰世立:不是我不想说,是目前不方便说。因为我曾经接受过别的媒体电话采访,透露过一些未来动向,结果反而被媒体搞得很被动。

       法治周末:被动的原因是什么?
       兰世立:主要是关于媒体对我和圈中人的报道。要知道,我绝对不会直接对媒体表示:王石或其他人正在力挺我东山再起。但媒体这方面的标题起得很吓人,会让人感觉我拉虎皮做大旗,想抱上王石、李国庆的大腿。尽管他们很大方地表示支持就是支持,无所谓,但会给人感觉我在用媒体绑架他们。

       法治周末:如果排除这方面的因素,能否透露东星集团未来的具体动作?
       (兰世立对这个问题显得相当谨慎,不愿透露过多细节,似乎想避免在时机成熟前受到外界的打压。但记者注意到,在记者专访之前,兰世立先会见了数位旧识,谈话内容涉及移动旅游领域)
       兰世立:首先是启用老员工,我回来之后,已经有上百人回来了。虽然现在200多人与从前的7000多人的规模不能比,但很多部门都已经开始重新恢复运作,比如旅游相关部门。而至于未来东星集团的产业,我只能说跟过去的产业肯定有关联,但不会完全固守在过去的行业,可能会涉足更多的领域,并有所变化,因为固守陈规必然会落伍。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