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评论人 | 评论内容 | 评论时间 | 打分 |
【太子奶员工】 | 以上评论很实际,我就是太子奶公司的业务员,现在公司确实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缺钱!从6月起,公司一开会,就要求我们尽量的回款!而且,现在又在大量的裁员,很多的员工已经3个月没领到工资了,如果还有谁敢说这是假的,那么,只要需要,公司的业务员很多都会站出来! | 2008/10/14 14:56:47 | 3分 |
【tz】 | [ 录入:DAIRY 信息来源:中国企业家 浏览人数:11781 更新时间:2007-9-3 ] 它很可能会成为几大著名PE在国内投资失手的第一个案例 “太子奶的业绩已经到了下滑的拐点,产品的生命周期快到了,英联、摩根斯坦利和高盛的进入恐怕是最后一针强心剂。”一位太子奶的管理人员声音低沉地对《中国企业家》说道。此时相距太子奶在2007年1月份获得英联等总计7300万美元的投资刚好6个月。这6个月的时间似乎并没有给曾经红极一时的太子奶带来复苏的希望。它还能像PE(私募股权基金)们希望的那样,在今年年内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吗? 辉煌之后 就在两周前,在北京家中的陈燕波又一次接到了太子奶董事长李途纯派人带来的邀请,李途纯诚恳地游说这位原太子奶集团副总裁能重回太子奶,但像从前一样,陈燕波再一次婉拒了。“这是请他回去‘救火’的!”一位熟悉陈燕波和李途纯的人士向《中国企业家》说道。 对于太子奶难以阻挡的一路下滑趋势,曾经为之奋头三年的陈燕波同样感觉到心焦。2005年太子奶乳品销售收入约18亿元,根据中国乳业年鉴的公开数据显示,2006年其销售收入只有11.757亿元,下降约34%。“以往都是每年20%-100%的增速。今年最好的表现也就能与去年打平”,上文提到的知情人士表示,“其实现在的状况,陈燕波早在两年前就预测到了,那时他说太子奶将在两年后遭遇下滑的拐点。” 2005年初秋,太子奶集团总经理陈燕波决定离开他奋斗了三年的太子奶,其间他创造了年销售额由1亿元上升至16亿元,北方市场销售额由200万元做到5个亿的出色业绩。这个痛苦的抉择深深刺痛了陈燕波和李途纯两个人。李途纯极力挽留这名干将,甚至一度泪水在他眼眶里打转,但陈燕波去意已决。在离开之前,陈燕波与李途纯进行了一次长谈,当陈燕波把所有对太子奶和李 李途纯出生于湖南株洲一个农民家庭,胆大、有魄力是他留给很多人的深刻印象。上世纪90年代初,他放弃了湖南某家国企管理岗位的金饭碗,只身跑到深圳打工。1995年,因为偶然喝到了一种国外品牌、味道可口的乳酸菌乳饮料,嗅觉敏锐的李途纯认定这将是一个赚钱的新市场。很快,他与一位正研究乳酸菌领域的教授一拍即合,此人便是影响太子奶发展的另一个关键人物——盛延龄。 1996年3月,二人回到湖南株洲,创建了株洲太子牛奶厂,生产乳酸菌乳饮料。不久,李途纯隆重推出新概念——“每瓶太子奶富含180亿个活性乳酸菌,比酸奶营养功能更高。”加之太子奶在发展中坚持奉行“三高模式”,即高进价、给经销商高额返利、高营销费用。这种模式让太子奶迅速打开了国内市场,单品高利润在一段时间内激发了经销商经营太子奶的热情,太子奶也被摆上了很多豪华宴席的桌前。 2003年至2005年三年也是太子奶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乳酸菌乳饮料行业排名中,太子奶以76.2%的市场占有率高居同行业榜首。 但是当太子奶凭借着“富含180亿个活性乳酸菌”以及行之有效的“三高模式”由湖南迅速异军突起时,业界却对它的“技术优势”和“三高模式”充满质疑。 据一位匿名接受采访的太子奶管理人员介绍,太子奶推广的是“活性乳酸菌”的概念,但由于研发及冷链技术有限等原因,在市场上销售的98%的产品其实并不符合这一标准,只有在北京、长沙等地有少量产品遵循活性乳酸菌标准。 对这一说法,《中国企业家》求证了多名乳业专家。广东省奶协副会长王丁棉说,判断方法很简单,活性乳酸菌乳饮料的保质期必须在约1个月时间内,且需冷藏保存。那些常温保存,保质期能达到几个月甚至更长的肯定是非活性产品。在这样的质疑之下,近年来,太子奶将其广告语改成了“180亿乳酸菌”,悄悄隐去了“活性”二字。 一位业内专家证实,总体来讲太子奶的营养功能逊于酸奶,但价格却比酸奶贵,这导致太子奶很难长期抵御酸奶的竞争。因此,长于营销的李途纯选择了转攻那些广种薄收的地级市和县级市市场。 陈燕波很早就意识到了“三高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三高模式是把风险转嫁给消费者,短期内能提高业绩,但从长远看,只有不断提高产品品质、提高附加价值才能使三高模式持续有效。” 2005年,陈燕波向李途纯建议,盛延龄的技术已经落后,必须引进更先进的专家。心有所感的李途纯当即表示赞同。随即,陈燕波推荐了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乳品专业委员会主任、乳酸菌领域的专家谢继志。 据《中国企业家》走访调查,谢继志曾几度去北京与李途纯会面,两人相谈甚欢。最后,李途纯决定给谢继志20万元年薪,半年后将视情况给予谢一部分股份。高薪聘请的合同很快寄给了家住江苏扬州的谢继志,由谢继志签名后寄回了太子奶。但兴致勃勃收拾行李准备上班的谢继志没有料到中间很快发生了变故。几天后,陈燕波抱歉地告诉谢继志合同取消了。据上文的内部人士透露,主要原因在于李途纯感受到了一些来自股东的压力,“有的股东舍不得拿出股份,技术元老则不愿意自己的地位被取代。” 这次技术更新换代机会的错失,使太子奶很快陷入了“泥沼”。一位匿名的乳业专家称,因为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太子奶在产品开发上难有创新。即使推出新产品,也大多换汤不换药,包装设计也没有长足的改进,其营销后劲逐年衰退。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太子奶给经销商的返利越来越高,产品的利润越来越少,很快就要做‘穿’了。如果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产品的生命周期就要结束了。”太子奶内部一位高管向《中国企业家》忧心忡忡地说道。 与此同时,国内外乳品巨头纷纷插足乳酸菌乳饮料,太子奶曾经的领袖地位大受威胁。这使太子奶内部逐渐出现了悲观情绪,“赞助一个‘超女’,蒙牛酸酸乳的销量就基本赶上了太子奶。我们究竟是不是市场占有率第一真是很难说,各个评测机构的数据和评测方式都不一样。” 此外,无关联的多元化经营失利也给了太子奶一记沉重的打击。近年来,太子奶又涉足食品、“辣翻天”调味品、童装、日化用品、酿酒、旅游休闲、餐饮、零售、传媒、房地产等不同产业。据该高管透露,这些业务几乎全部亏损,目前日化公司注销了,童装业务出售了,食品公司倒闭了。这些挫折不仅分散了太子奶的资源和精力,也对现金流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李途纯的歧路 “陈燕波最遗憾的是,一直没能在太子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体系化的经营模式,直到现在,决策体系、执行体系、监督体系都很粗糙。这主要因为太子奶是一个非常家族化的企业,任人唯亲的情况很严重。”一位在太子奶就任重要管理岗位的人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太子奶的员工大多是湖南人,关系复杂,李途纯的一些亲友分别被安排在会计、出纳、采购等重要环节。“与外来的职业经理人相比,他更愿意相信那些亲友。”一位熟悉李途纯的人士指出。由于过往曾遭遇诸多伤害,李途纯对外界缺乏信任,性格比较多疑、善变。 随着太子奶的发展,太子奶的企业文化和家族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首当其冲的是难以引进优秀的人才。“光给钱没用,关键是制度难留人、文化难留人。”一位内部人士透露,陈燕波最终离开即根源于此,“陈燕波是军人出身,从不给那些李家亲友开绿灯,要求还更严格,得罪了不少人。对于陈燕波,李途纯私下曾评论说,”人品挺好,能力也强,但性子太直,脾气比较火爆。” 然而,内心矛盾的李途纯似乎又倾向于不直接插手经营的财务投资者。“我喜欢短期投资者,太子奶上市后它就走了。我不喜欢那些要从文化上、从根本上影响我的战略投资者。我们追求绝对控股、民族企业,不希望长期投资者把它的管理模式加在我们身上。” 据李途纯表示,他见过全球排名前30位的投行,但始终“没有下定决心”,某战略投资者欲出资60亿控股太子奶51%的股份,并承诺太子奶上市后,李途纯将拥有价值100多亿元的股票,但李途纯终未在协议上签字。 然而,对于这段融资历史,也有不同的解读。一位太子奶的内部人士说,李途纯先后接触了AIG(美国国际集团)、渣打银行、霸菱(Baring)基金、荷兰银行等投资机构,但始终谈不拢。“后来,李途纯也在总结前几次融资失败的教训。尤其是融资观念、如何与投资者交流等。” 2006年初,遍访投行的李途纯终于与积极寻找“下一个蒙牛”的英联亚太地区执行合伙人陈柏松撞出了火花。但这位新加坡人并非当年蒙牛案子的操盘手。据媒体报道,英联进行了3个月的市场调研,专门请到可口可乐和麦当劳的专家评估乳酸菌行业,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行业非常有潜力,尤其是行业中的市场地位很高的太子奶。 2007年1月9日,李途纯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宣布三家PE共同给太子奶投资7300万美元,持有约30%股份,并称“基本不涉足经营”,太子奶将积极谋求在海外上市。 为什么三家PE会如此迅速地向太子奶抛出橄榄枝?高盛投资基金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胡祖六曾向媒体表示,他们青睐太子奶是基于两个基本的判断:一是乳酸菌奶虽然在国内还没有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但它在欧洲、日本有近80%的市场占有率;二是太子奶在中国乳酸菌奶饮料市场占据着龙头地位。 一位投资界人士称,三家机构之所以决定投资,主要看中了太子奶精干高效的营销体系,寄希望以“蒙牛第二”的概念海外上市,“继而快速获利退出。”但海外上市真会如他们所想的那样顺利吗?李途纯不讳言,“成本关和治理关是太子奶上市必须通过两道关卡。” 据匿名接受采访的太子奶高层透露,“虽然三家PE都有董事会名额,但基本未涉足太子奶的经营,这半年,太子奶的公司治理并没有任何好转。”而主导这一投资的英联亚太执行合伙人何柏松已于今年3月悄然离职。当《中国企业家》就太子奶目前的一系列问题向李途纯求证并试图展开采访时,李途纯最终拒绝了。 | 2008/6/23 15:13:59 | 3分 |